陆河县水唇镇墩塘村墩仔寨,古称吉康都仑岭乡墩仔寨。是座客家围笼古寨,建寨有340多年历史。寨的建筑结构是典型的客家民居风格,关于客家古寨,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 一、宇公遇仙记 孤儿与寡母:宇公姓余,名一宇,生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家境贫寒,10岁父逝,母子相依,以牧牛度日,长大后得范表兄资助,货郎为生,南走沿海,北走兴长(兴宁、长乐),走村串巷,叫卖营生。 货郎得富妻:宇公45岁那年卖货到吉安(水唇)唐屋寨唐员外家门前,有一女子出来买些红索丝线,买卖中女子见宇公为人正直,老实忠厚,竟爱上宇公。宇公见此女人脸上有七颗黑痣,是七星伴月,大富大贵之人,自知家贫寒苦,不敢接受。唐员外开明,见女儿深爱,加上原托媒说婚,因几个富家少爷看见他女,竟嫌弃她斑面,没能成婚。今此货郎识相,且少年孤苦,必有后福,便允应女儿婚事,并以黄塘罗英角田地一庄,陪嫁相助,成家立业。后宇公夫妇居住在那里精耕细作、勤劳俭朴,日子越过越美满。 暴雨奇遇,大仙送白银:宇公忠诚孝道,乐善好施,睦乃四邻,幸天祖荫,感动了神仙。那年仑岭,吉安一带连降暴雨,洪水泛滥,道路不通。忽来了三位客人,自说是姓魏、姓郭、姓范,各挑一担货物,要求进屋避雨。宇公夫妇见来了客人,立即让三位进屋避雨,留他们住下,换去湿衣,并煮姜汤为客人驱寒,盛情待客,杀鸡敬之。客人见桌上有肉,问唐婆有酒吗?唐婆说:酒就好酿,只欠酒盆(蒸酒用的)。客人问何处有之?唐婆说:富家人才有。一客人听后立即砍来芭蕉叶,放在河里,踏上过河,借来酒盆,即刻酿酒,酒多且醇,坛坛罐罐都盛满了。 次日天气虽然晴朗,但路滑难行,客人遂委托宇公代为保管货物,并嘱咐若一旬后尚未来取,请帮忙翻晒,说毕便上路了。一旬过后,未取,宇公一等再等,还未见三位来取,准备搬出去晒,打开货笼一看,二人目瞪口呆,竟全是白花花的银锭,夫妇俩无比惊奇,一个也不敢动,立即盖好,放回原处,日夜严守。又过了一段时间,晚上睡觉时,宇公梦见三位客人,笑着对他说:“你们夫妻俩真诚实,这些白银是奉旨送给您的,话毕悠然消逝。后才敢拿些试用,奇怪的是,取后次日又是满满如初,心想莫非三位真是神仙降临。至今宇公裔孙,逢年过节,在星聚祠祭拜宇公,都要拜魏、郭、范三位仙人。后来称星聚祠为婆厅祠,意为托唐婆太的夫妻,宇公才发达昌盛,兴建墩仔寨。宇公还被三都(吉康、坊廊、石帆)推举为乡饮大宾三都务,享寿81岁,谥名玉寰。唐婆享寿91岁,生下5子,25孙,108为曾孙,五代同堂。 明师荐宝地:据传宇公成家后财丁兴旺,富甲一方,子孙功成名就,华移归故。在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一日有位名师,乃地理风水先生,长乐县(今五华县)唐纯人,姓谬名东明,寻到宇公。说魏、郭、范三位托咐我与你找屋场。宇公想:又是三位莘县福荫,心中大喜,便和名师顺水而下找屋场。走到八里地的地方,东面有一大石墩,约有9000多平方米,10米多高,墩上杂草丛生。名师看看地形,选定方位,座东向西,格准分金,定东西两向开门,用竹钉定。西门为艮山兼寅,东门为癸山兼子。 二、古寨奇景传说
天然门槛:后宇公择吉日良辰,兴工动土。动土时,在决定开门的地方,锄开表土,竟是两副天然生成的门槛,恰巧长都是三尺六寸(木干尺,下同)。原来三尺六的门是财丁兴旺门,是收租谷,进谷包的。宇公发财有27000担租产,曾孙108名。后在安门时,建筑师傅问:如按照天然门槛安门,以后子孙众多,耕田收割时,打禾桶出入都困难。宇公问:能扩大吗?师傅说:可以。后门槛两边留下两条沟,把财流走了。建寨后子孙逐渐破落,人丁大多往外地移居。108位曾孙,百分之九十都前往外地发展。这是一奇。
龟形村寨:宇公按名师指点,照门槛和地形,渐次筑室,在大石墩半坡筑起,建成完整的龟形围笼寨(龟是长寿的象征)。取名叫墩仔寨。东西街道相通,12条横巷,左右穿插,东廊西室,扑朔迷离,形成龟背纹。现经测,寨顶面积5000多平方米,两门相距83米,东门槛比西门槛高一尺半,全寨大小共200多间房子,围笼寨内,曾住过700多人。寨的北面建有四座祠堂,南面建有五更楼。东西大门都是从寨围墙突出,二层三重门的飞檐燕尾楼,东门而上镌着“迎龙门”三字。西门面上镌着“川岳钟英”,意为山河锦绣,风水宝地。东门楼上原供奉孔子的神位,西门楼上供奉关羽神位,即有文有武,文武双全。后宇公裔孙考有文举人和武举人。东门外方6米处有一小石墩,形似龟尾。西门楼上有两个圆窗好似龟目。中间方窗好似龟鼻,又可作观察嘹望之用。楼下大圆拱门好似龟口,吸纳四方财。西门向外都没有炮眼,用以防御盗贼及外来侵略的重要设施。这是二奇。 大龟游湖:寨外围建成跑马巷,迂回相通。再外围挖有九个池塘环绕。如遇天降大雨时,站在寨后人字山顶观看,整个寨好像大龟游湖,白浪滔滔,蔚为奇观。这是三奇。 寨的西门口左侧竖有禁牌:全文是“合寨严禁门前余地系乃风水攸关嗣后勿论公私不许豪横占筑房屋厕缸并左右马路永不许开门向外星聚祠面前屋宇墙栋永不许升高如有违者合寨呈官究治嘉庆丙寅岁(一八零六年)吉立。”
神奇水井:寨的南面,离寨十三丈的地方,有一口永不干枯,也不渗出的神奇水井,建在池塘中间,池塘被污泥浊水包围着,而井水却清澈见底,清甜可口。井深七尺三寸,井口四方形,四边各长三尺三寸,边高二寸半。井水可供全寨一千多人饮用,不论大旱之年,从不干枯。晚上没人取水时,水涨至离井面一尺时,却不再上涨,也不渗出。如遇暴雨时,塘水上涨,而井水却相对上升,高过塘水。如塘水溢上井面,那时井水就像泉那样,抵制污水入侵,几百年来都是塘水不犯井水,井水也不犯塘水。但每年三月,井水就要浑浊一次,据说是古寨南面的观天嶂农民耕田,井水就要浑浊。只要冲壶好茶水,倒入井的四角,不到五分钟,水即变清了。现在观天嶂田地没人耕种,三月井水也不浑浊了。这是四奇。 传说建寨初年,名师是从东门门槛格罗庚点此井,并挖到七尺多深时,还没有水泉来,挖井工人正在疑问?名师说:时辰未到。吉日良时到了就拜井、鸣炮。那时正好宇公长孙余毓仪高中举人回来,井水便哗哗啦啦地涌出,但井水涨到离井面一尺时,井水又不再上涨了,众人又议论纷纷。名师说:此井水只供饮用,不会溢出的。至今几百年,井水依然如故。 仙人踏石:寨的前面有600多亩肥沃的良田,供裔孙耕作生息。寨的四面是溪水环绕,汇入榕江、汕头港海。东南面是群山环抱,山峰林立,有望海岽、雷公嶂、猴君石等名山胜景。那里有座古人称“离天三尺,离水万丈”的观天嶂。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观天嶂最高峰海拔有844米。山上有三座寺庙,传说常有神仙过往居宿。一次有位仙人,听说宇公裔孙在建墩仔寨,门槛却是天然生成的两付,并且还有公孙举人,子孙鼎盛,人才辈出,有神奇水井等。大仙听了深感十分惊奇,非亲临观察不可。次日便前往,右脚踏在观天嶂半山坳的大石上,左脚踏在离寨一千多米远的山顶大石头上,视察了墩仔寨确有其事。后仙人往西而行,一脚踏在河西片白面石山梁上的石头上,并在石头上留下仙人的脚印。这是无奇。 三、长孙中举三奇遇 宇公的长孙余毓仪,生得高大魁梧,身强力壮,文武双全。他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请石匠凿了一个练武石,长宽高40厘米见方,足有300斤。他每天早上要把练武石举起三次,并移动三步。他有一把大刀,80多斤重,每天在屋前面练武场(现人称“武子田”)练骑马射箭,挥舞大刀,学而时习之。 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吉康都选拔武举,考场设在河田圩北面较场埔(今河城中学的地方)。毓仪公报名参加考试。考试那天,毓仪公骑上白马,正欲出门赴考,听见家里养的老母鸡鸣个不停。心想不是好兆头。他准备下马不去赴考。他母亲见状便韵说:“母鸡啼,公鸡声,我儿赴考得头名。”毓仪公听了说:“有理有理”就上路。走到村前面河中心坝,看见木桥断了,连说不吉利,不吉利,又折回来。他把事由告诉他母亲,母亲又韵说:“木桥断,换石桥,青衣换红袍。”仪公便换上红袍,骑上白马,再次上路。走到16里的上径山窝里,又遇见路边死了一位乞食女尸,衣不蔽体,十分可怜,于心不忍,便拿钱请人去买来棺木,并将自己的红袍脱下给女尸裹上,抬上山岗去掩埋。 毓仪公由于在途中三次遇不吉利的怪事,一再耽搁时间,匆匆赶到考场。那时考场上宗师(主考官)已报了两次余毓仪的名字,没见应到,正在疑问,既已报考为何没来呢?便第三次大声呼报“余毓仪”的名。毓仪公刚踏人考场,听报自己的名,急应一声“到!”立即进行考第一科乘骑放剪。那时毓仪公因在途中颇费周折,心中十分慌张,第一箭放出自己也全无把握,旁人也明明看到箭已偏离,奇怪的是箭竟然插中靶心。第二箭也放中了。那时宗师恍惚见一红影,感到惊奇。第三箭宗师认真察看,见一女人身穿红衣,把箭接住插入靶心。宗师诧异,忙问毓仪公缘由。毓仪公便把出门所遇三奇照实禀明。宗师听了频频点头,说墩仔寨五更楼好风水,好心有好报,得贵人相助果不虚言。接着几科都顺利过关。 毓仪公中举后,为报贵人相助之恩,在那女尸埋葬的地方建起一座坟墓,石碑刻着“缘遇福德妈之墓”。毓仪公裔孙每年清明节都去扫墓。后不是仪公裔孙也争着去墓前上香祭拜。后人敬称乞食女尸为路姑婆。墓地在今陆五公路53公里的山下,座东南向西北。仪公的长孙也中了文举人,上下连续九代共有十五位举人、秀才。 四、辈辈出英贤 宇公裔孙昌盛,辈辈出英贤,虽45岁德配唐婆,生下5子均是秀才及州同知,25位孙均是富翁,并且10位是秀才,一位举人;108位曾孙都有婚配,有21位秀才及有官职之任。仅在清朝十代裔孙共有107为举人、秀才及州同知、州司马、儒林郎、文林郎、修职郎、登仁郎及有功名之士(迁外地不计。合金公生下24位,共131位),并有公孙举人,至今流传着“毓辈无穷人,学辈无单身”的说法。因此,宇公祠“光裕堂”龛联镌刻着“首创基业二万七千,嫡派曾孙一百零八”。如今墩仔寨到处存有旗杆石峡(名贤过年过节升灯用的石峡)。宇公对子孙读书非常重视,在寨的南面建有上、下两座学堂,对考上秀才者一次性拨给租谷26石,并立石竖旗立匾,银12两及衣布银、报金银等。宇公裔孙财丁兴旺,奕世昌隆,迁居外地比本寨居住多十倍,后人称墩仔恰如秧苗地,迁出外地更有大发展。 五、异地寻根记 清朝乾隆年间一支宇公裔孙迁往台湾新竹市,他们说现有5000多人丁。1990年10月,有30多人回墩仔寨寻根问祖。他们回到县城美丽华酒家住下,与我们对上族谱后还声称他们是更门槛的后代,明天回老家看看更门槛就知真假了。次日他们回到墩仔寨,见到了天然门槛,便摸的模,量的量,感动得含着老泪说找到祖基了。并纷纷摄影留念。他们回到台湾后,一传十,十传百,传遍宝岛宇公裔孙。至今每隔一年半载,总要组团回墩仔寨,其中一次多达60余人。他们祭拜祖先,观赏古寨风光、文物古迹、喝古井水,以示饮水思源,缅怀祖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流传地区:陆河 搜集地点:陆河 搜集时间:2004年 搜集整理:余志强 |
|Archiver|手机版|陆商网 |粤ICP备1306788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1993-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szllcc.com
GMT+8, 2025-1-22 21:34 , Processed in 0.095711 second(s), 2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