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改革使得宝安外贸企业实现通关“秒过”,图为关员审单。资料图片
加工贸易全程信息化助通关“秒过”,“产业地图”实现空间与产业无缝对接 深圳宝安:“互联网+改革”破解产业转型“痛点” 一项信息化改革推出的“全天候”网上服务,令延续三十余载的加工贸易报关业务终结纸质时代,上万家企业加工贸易业务办理“秒过”,实现“零跑动”…… 一份基于云平台的“产业地图”,搭建起高端产业载体和优质产业项目之间的快速对接平台,推动产业和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产业上下游的集聚发展……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不仅被视作一种工具,更被作为一种战略。今年3月初,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即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思维引爆网络内外、举国上下。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宝安,则率先独辟蹊径,将“互联、互动、共享”互联网思维与改革谋划深入融合,破解城市、产业、社会转型中的一系列瓶颈。宝安区主政者们认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不仅便捷了市民、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将推动政府运作、服务模式及党的建设全方位转型。正是基于这一认知,前文所述“加工贸易全程信息化”“宝安产业地图”等项目以改革入手,以互联网思维切题,改革成果直击宝安产业发展转型中的“痛点”,已经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杠杆。 如今,“互联网+改革”已成宝安改革新常态,其鲜活的实践正为宝安改革谋划与产业转型开辟新的“蓝海”,亦为“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注入着崭新的内涵。 “信息化”通关 外贸企业“时限要求再高的订单都敢接” “我们公司大部分订单都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时限要求很高,以前手册设立要5个工作日,很多订单都不敢接,信息化以后,时限要求再高的订单都敢接,公司的进出口值和订单量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5%。”谈到宝安区改革后的海关通关效率,深圳迪特集科技有限公司报关经理卢建华赞不绝口。 一项名为“加工贸易全程信息化”的改革项目,令包括迪特集在内的宝安无数加工贸易企业获益匪浅。去年9月28日,宝安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加工贸易全程信息化改革,通过电子数据取代纸质单证、电子数据一次发送可多次使用、跨部门联网传输等方式,为全区加工贸易全程信息化改革万家企业提供办理加工贸易业务“零跑动”“全天候”的网上服务。 宝安是全国闻名的出口大区。然而,2011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广东省外贸总量仍稳居全国第一,发展速度却严重放缓,深圳市连续多年出现外贸负增长的现象。与此同时,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贸易壁垒日益频繁,面对这样的对外贸易新常态,如何帮助加工贸易企业提高竞争力?作为全国外贸重镇,宝安有责任解答这个难题。 走出困境,惟有改革创新。宝安区携手深圳海关,主动作为确立了“加工贸易全程信息化”改革项目,划拨专项经费,由区领导牵头推进,区经济促进局等部门与海关通力协作。与往日不同,此番改革谋划中,“互联、互动、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印记令每一个改革参与者与受惠者都印象深刻。改革以多方联网的方式,进一步密切了企业、海关、商务主管部门、银行之间的联系。改革后,企业可在信息化系统的客户端,直接发送电子数据,同时向商务主管部门、海关申报,不再需要企业往来多个部门申报与传递资料;企业对业务办理的进展,可以随时查询掌握。通过一个端口申报,多个部门共享信息,审批单证自动流转,业务办理阳光透明。 “企业的申报单据能够在网上‘一站式’流转,实现通关‘秒过’,同时,也在各个监管部门之间形成了信息的有效‘互联、互动和共享’,对于各部门的资源也是最大限度的节省”,宝安区区委书记田夫说。 “互联网+改革”令改革效益倍增,“全天候”的网上服务,建立起宝安区政府相关部门与海关服务加工贸易企业的电子化联动机制,全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优化了全区综合营商环境,促进了宝安进出口业务的提升。据统计,改革后,宝安辖区企业仅打印费用一年就可节省1200万元,单项业务办理的时间将缩减70%以上。 借力云平台 “产业地图”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在加工贸易全程信息化改革之前,另一项崭新的改革尝试——“宝安产业地图”,可谓宝安区以“互联网+改革”思维模式,实现空间与产业资源无缝衔接的优美演绎。 宝安位于穗深港经济发展轴黄金走廊,地处珠三角的核心区域,拥有“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宝安发展为产业大区。然而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宝安产业空间变得难以为继。 数据表明,宝安392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已建成面积达260平方公里,承载了5万多家企业、25万多栋建筑、270多万常住人口,产业发展空间日趋逼仄。 一方面是产业空间不足,另一方面却是信息不对称。“企业目前在科技园,为了扩大生产早就希望在宝安进行发展,但考察之后,发现很难找到建设厂房的土地。”一家从事新材料开发企业负责人的“吐槽”,道出了诸多钟情于宝安区的企业家的烦恼。 如何有效利用好现有的产业空间,破解宝安土地资源和产业空间不足的问题?引发了宝安区主政者们的深层次思考。 “产业发展必须从项目导向向平台导向转变、从以土地供应为主向以厂房配置为主转变”,痛定思痛后的宝安确立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开发思路,而就在这期间,互联网“互联、互动、共享”思维特性被创造性地引入改革尝试中来。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有互联网的思维,要有互联网的方式,要有互联网的创新,党委的工作、政府工作,都要紧跟互联网时代要求”,宝安区区委书记田夫强调。宝安区区长王宏彬也认为,政府的外部运作、内部管理,都要坚定不移地把“互联、互动、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贯穿进来,推动互联网时代的政府转型。 互联网思维的融入,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改革思路一经结合,催生出“宝安产业地图”的改革新设计:基于云平台,开发建设高端产业载体与优质企业快速对接的服务平台“产业地图”,实现产业与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去年6月13日,“宝安产业地图”发布,全国政府第一个基于云平台的成熟的产业地图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这个如今业界早已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将宝安区2300家重点企业“一网打尽”,企业位置周边信息、企业介绍和产品介绍等等内容通过查询一览无遗。 “互联网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能够把各方面聚合起来,实现通过这种开放、共享、共赢,就能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搭建一个平台,所花费的成本很小,但是最后取得的成效,却可以是无限巨大”,谈起产业地图,宝安区区长王宏彬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加工贸易业务流程信息化改革正在推向深入,产业地图之于宝安产业升级的效应渐次彰显。 事实上,不只是在产业领域,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宝安区来说,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借鉴“互联、互动、共享”互联网思维,解决城市、产业、社会转型中遇到的难题,已渐成宝安区改革新常态。(撰文:吴永奎)
|
|Archiver|手机版|陆商网 |粤ICP备1306788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1993-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szllcc.com
GMT+8, 2025-1-23 04:54 , Processed in 0.056971 second(s), 1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