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各有祠,祠各有堂号。在我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姓氏都有自己的专用堂号,它多用于纪念、宣扬本族先贤名人事迹,起到了教化启众传承的意义。如:槐荫堂、植槐堂、槐泽堂、毓槐堂……都属王姓堂号。这要追溯到历史上的“植槐佳话”:北宋王祜,曾在自家庭院栽种三株槐树,并对人说“吾子孙必有位至三公者”,以勉励子孙努力仕宦,后果应验。宋神宗有感于王氏人才辈出,名满当朝,遂御赐“三槐堂”匾额;苏东坡也因此撰写了“三槐堂铭”以赞之。自此,以“槐”字命名的堂号就在王氏家族中世代延用。 在杨姓堂号中,最为著名的是“四知堂”。其起源是东汉杨震在当东莱太守时,一次因公事路过昌邑县,其门生县令王密前来看望。到了晚上,以黄金十斤相送,说“暮夜无人知者。”杨震严词拒绝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无可奈何,只好持金而还……这一段历史上的“廉吏佳话”,后来被杨姓的后人作为堂号,以此纪念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祖先。“四知堂”因而被杨姓人广泛采用。 另外,还有张姓的“金鉴堂”是从张九龄在唐玄宗生日时进《千秋金鉴录》得名而来。“九牧堂”的来源也极具特色,这要从“九牧林家”的一段辉煌历史说起。相传,唐代年间,迁居福建的林姓始祖林禄的十六世孙林披,他生有9个儿子,后来都进士及第,并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被称为州牧或牧守,兄弟9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后“九牧”被作为林姓人的一种荣贵无比的标志而世代炫耀。“九牧堂”由此而来…… “追本溯源,乃是人类的天性,不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邓迅《客家源流研究》)作为安妥祖先神灵的“所依”之处——祠堂,其堂号更不例外。如:溯本堂、本始堂、知本堂、厚本堂、务本堂、敦本堂、报本堂、本仁堂……这些带有“本”字号的堂号,都有着“追本溯源”的意思。之所以如此,这旨在要求族内子孙必须“明源流、知根本”,奉祀祖先,思源报本。但“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流万派总是同源”。每一个中国人都属炎黄子孙,不管他飘萍万里,身处何方,他的“本根”永远在中国,他们仍然数典记祖,不忘祖先和故乡。 建造祠堂的宗旨是为了尊祖敬宗,以申孝思。作为堂号,如:忠孝堂、思孝堂、慈孝堂、诚孝堂、节孝堂、世孝堂……孝莫大于尊祖。一片孝心,昭然匾额。以“德”字出现在堂号中的,也屡见不鲜,如:树德堂、崇德堂、尚德堂、怀德堂、凝德堂、恒德堂、绍德堂、种德堂……这些突出“德”字的堂号,都集中体现了“尊祖贵德”这个主题。 另外,还有一些堂号的构思,巧妙隽永,让人遐思,如:济美堂——世济其美;叙伦堂——彝伦攸叙;继述堂——继志述事;贻翼堂——贻谋燕翼;敦义堂——敦仁笃义;光裕堂——光前裕后;怀远堂——怀亲思远;溯本堂——追本溯源;追远堂——述事追远;崇德堂、象贤堂——崇德尚(象)贤……这些堂号都是从匾言而来,达到更完美统一。 |
|Archiver|手机版|陆商网 |粤ICP备1306788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1993-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szllcc.com
GMT+8, 2025-1-22 21:51 , Processed in 0.051710 second(s), 14 queries .